已经得到个称赞     给我点赞
  • 姓名:付雷
  • 性别:
  • 电子邮件:
  • 入职时间:2017-07-01
  • 在职信息:在岗
  • 职称:副教授
  • 单位:教育学院
  • 职务:Associate Professor
  •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 学位:博士学位
  • 学科:科学教育 生物科学
  •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 联系方式:ful527@163.com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科学教育实践者 >> 教师博客 >> 让科学教育和科学...
让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5-09-13 点击数:

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该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首次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新增“科普活动”“科普人员”两章。新修订的科普法将科学教育纳入其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为学校统筹做好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提供法治保障。


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具有明显差异。科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发生场所主要是中小学校,发挥作用的主要是科学教师,侧重以国家颁布的科学类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强调系统性、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普及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发生场所没有局限,全民、全媒体都可以发挥作用,强调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也有诸多共性,二者都指向科学素质的提升,对象都包括中小学生,内容都涉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科学性是二者共有的基本要求。在新时代,二者都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都强调提高受众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有密切的联系。科学教育是科学普及的基础,没有科学教育作为基础的科学普及是支离破碎的;科学普及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更多补充,促进科学教育向更宽、更深的方向发展,并为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创造更多可能。


关于中小学校如何统筹做好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新修订的科普法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支持和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校要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将落实好国家课程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重点。学校要加强科学教师的专职化配置,支持科学教师参与高水平职后培训,开齐开好国家科学课程,深化科学教学改革,倡导探究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建设、完善实验室或科学专用教室,努力改进科学课程评价,探索改进科学实验评价、表现性评价,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学校要有效应用地方课程,开设科技特色校本课程,组织科技特色社团;主动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科技场馆等机构借力,聘请科学副校长,组织科普讲座、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科技嘉年华、科技研学旅行等活动,做好家校协同。


中小学校要以科学教育为主体,做好供给侧改革,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科学普及,一方面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性保障,另一方面要为有不同需求、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选择,为具有科学家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丰沃土壤。此外,科学教育课程和科普活动中要加强科学本质、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科技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 | 付雷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 《福建教育》2025年第8期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