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答辩,也是疫情影响的产物,好在大家都有了一定的适应期,不过还是更希望尽快能有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学生今年毕业面对他们来说,也确实不容易,光心理重建部分就是一个漫长的坎。
晚上参加论文答辩,权且把一些感受、片思做些记录。可能有些共性,也可能只是一些个人观察。 有一些闪光点,也有不少问题。
基本上存在的问题如下,其实本质上还是用心用力不足。
1. 态度上,似乎有同学没有足够重视,可能有各种理由。
2.怎么写论文的技术层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1)文章格式上各种问题,不能体现逻辑框架,或者干脆没有研究设计部分;(2)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分不清,文献研究可以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对本科生来说,这个还是不算了吧;(3)文献的引用不规范,要么没有出处,要么干脆没有注释;(4)现象的描述和理论的选择两张皮,没有亲和性;(5)文章结构不够美观、连贯,错字排版归入此类;(6)摘要没有反映实质的研究内容;(7)访谈对象/个案的选取没有交代原因。
3. 还谈不上一项研究,基本上还没有入门。主要是“论这论那”,其实都是二手三手文献的拼凑,这个问题就大了。
一些建议的话: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研究实际上是认识的过程,所以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不管以后是不是将研究作为一个职业。2.早做准备,把握平衡。准备其实最主要的是早联系老师,不要等着统一通知的时间。平衡主要是把握好论文写作与其他工作(上课、考研、实习或找工作)的融合。其实并不冲突,这些工作应努力做到相得益彰,例如实习过程中资料的收集、考研准备过程中学习的理论应用于研究、把将要从事的工作与研究结合等等。最好的状态是考完研结束论文也写个差不多,工作落实后论文也差不多等等。3.接触现实,掌握概念。我个人觉得本科阶段能描述好一个现象、掌握好一个方法、理解好一个理论就不错了,那么经验研究是基本选择,需要进入现场,“接触活人”。在这个过程中咀嚼理论,试着用学术概念看世界(这大概也是上大学应有的含义吧?)。
本组的社工学生论文,没有发现定量性的研究,个人感觉方法上不多元。我的教师以及社会组织工作的经验来看,社工学生对统计的使用,无论认识还是技术都有待加强。即便进入实务领域,研究、定量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方式,这些都是就业后(不管是不是社工)基本的技能。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