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月
已经得到个称赞     给我点赞
  • 姓名:韩月
  • 性别:
  • 入职时间:2017-07-13
  • 在职信息:在岗
  • 职称:副教授
  • 单位:教育学院
  •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 学位:博士学位
  • 学科:教育学
  •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 联系方式:Dr.HY@zjnu.cn
  • 个人简历
  • 研究方向
  • 社会兼职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团队成员
  • 其他联系方式

爱好:睡觉、阅读

性格:不好

特长:可以忽略

自我评价:

我的本科学历是基于高考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硕士学历是一种幸运,博士学历是一种宿命。

(这里仅仅因为我作为学生的经历跌宕起伏,不代表本人有宗教信仰,本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有关研究生报考简历的建议:

  1. 研究生的电子信件,不是只证明一个人识字和有激情,如何反映一个人的才学,是要有思考的。

  2. 强调自己优秀,没有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没有深刻的阅读体验,文字越多,越浪费宝贵的电力资源和电脑寿命。

  3. 如果列举阅读体验,不要强调某些经验性的观点。学生可以说自己的本科没有修读过名著选读的课程,但是在考研学习过程,难道参考资料里没有看到过一本名著,没有看到过众多参考文献?能不能读懂都可以,至少愿意找、愿意读,有好奇之心。大学生的本科经历一方面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有关,但是也应该考虑在互联网能够提供大量资源的时代,自己有没有过搜寻信息的尝试。学习如何学习也是基础教育、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形成的能力,自己与外在环境都有责任。

4. 不用以读博作为获取好感的符号,有想法与有能力是两回事。如果不符合预期,导师很难说要因为学生能力不匹配而问责。

有关硕士生招生的来信来访注意事项:


  1. 教育学的学硕和成为中小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能、学习经历没有直接联系,建议有想要从事教师行业的人不要因为学硕容易考取或者调剂,否则毕业仍然很难找到想要的工作,乃至遇到更多而且更年轻的竞争对手。

  2. 任何选择文科(也包括教育学)的研究生,不适合因为易于录取而报考。无论哪一个学科所需要的研究生都应该是有一定的才学智力、批判能力,具备专心致志、追求卓越的思维,而考研不仅要符合考生需求,也要考虑到专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3. 有志于考研,不是迷恋硕士、博士相伴的社会关注,更应该源于对某个专业中更具体领域的兴趣。

  4. 对于高考、考研分数不满意是值得尊重的学习动力,但是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要依靠一定的才智、努力,任何学校的学习经历都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未来是一片坦途。


针对研究生报考的提醒:

经过与众多硕士生导师互相吐糟指导经历,有如下报考本人需要考虑的理由:

  1. 本人只是普通教师,没有行政权力,不涉学术影响。本单位研究生招生是在报考专业后再由师生双向选择,考研的学生不适合尝试博取本人好感,获取录取机会。你我本无缘,全靠分来凑。

  2. 研究生之间能反映出来的能力差异不见得比本科阶段小,不要觉得读研就代表优秀。如果觉得基础教育阶段就不喜欢受到学习的束缚,本科又没有什么学习的兴趣,不要读研浪费时间。以浙江省为例,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后,一般来说,我看到的论文至少也有两三万字。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学生之间的质量有所参差,5-10万字也属于正常。且大篇幅的毕业论文都是在较大工作量基础上形成的,规范意识、论证意识、语言能力都属可以接受的范围。你可以觉得浙师大是双非,觉得要选北京师范大学或者华东师范大学,才符合自己本科学校无法提供的荣誉。但是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本科生培养质量还挺好?你在同龄人中的努力、才智与专业理解是不是足够优秀?从浙师大教师的角度,我们不会对不起研究生的培养责任,但想要读研的人是不是应该考虑自己的基础与准备?

  3. 在研究生阶段,基础教育形成的语言、推理能力很重要。不要觉得读研后,肯定会找到高回馈的工作,这个时代,有些基础能力没有,读研不过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电力、浪费纸张,且在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教育领域工作岗位较为有限的前提下,能力稍逊只有折磨自己和折磨导师的效果。

  4. 遇到需要联系人的时候都选择逃避,不要用性格内向可以作为合理解释,真不真诚、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反思都影响师生交流的质量。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是奔三的人了,应该不用导师借鉴幼儿园的管理方式追着提醒学校的规范、学习的进度、毕业的流程。研究生的学习,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有学习的自由,而不是等着、躲着联系学校或者指导教师。躲着、躲着,说不定就不用毕业了,大家都可以少写一些材料。

  5. 我,不想做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作为20多岁读研的人,难道不是自己应该承担学习责任?导师有引导功能,不应该在组词修改、病句改错、格式调整方面说太多,这类工作让我觉得指导工作是廉价的(价值,而非价格),不符合高尚的业与道的追求。哪个老师因为奉献精神被人选择,可能会承担一名学生自从基础教育以来的知识不健全与能力不充分,是值得同情而非赞扬的。

能写出这些,不是因为对于学生具有消极的假设,这是因为接触过的个别学生让人血压飙升。

学生可以说自己从没有过坏的想法,但是不足以说自己能好好学习。



相关成果(相对满意):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一期发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学》全文转载);

从国家立场到弱势关怀:高考公平的话语变迁,《现代大学教育》2022年第二期发表。


本人能力有限,在知网能够查询的论文,不一定适合考研学生作为交流的凭借,请不用一定带着本人还不成熟的成果谋求拉进心理距离。








教育学原理
  • 教育政策
  • 教育社会学

    邮编:
  • 通讯/办公地址:
  •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