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基本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性别 : 女

毕业院校 : 南开大学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 : 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 : 在岗

所在单位 :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入职时间 : 2008年02月26日

学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

办公地点 : 金华本部:8-314 杭州高等研究院:1-403

联系方式 : 18357190568

Email :

教师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通讯/办公地址 :

移动电话 :

邮箱 :

扫描关注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郭婷,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金华市环境保护科学产业联合会环保技术专家。2004-2007年在南开大学攻读环境科学博士学位,从事纳米光催化材料开发及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研究;2012-2015年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大气颗粒物污染表征、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环境规划等工作。2008年入职浙江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颗粒物来源解析、空气质量模拟、大气颗粒物与臭氧复合污染研究,探究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控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策略,助力地方大气颗粒物污染科学管控。主持或参加省部级项目研究5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人。


◆学习经历

2004.09-2007.12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

1999.09-2002.07  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

1995.09-1999.07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08.02-至今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副教授;

2012.06-2015.06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所,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2002.07-2004.08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助研。

 

◆论著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实验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2月。

 

◆论文

[1] Jianming Feng, Ting Guo*, Jingjing Chen, Huachang Hong, Zhenyu Gu. Characteriz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diferent size segments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Jinhua, China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ealth, 2024, 2(2): 12-18. 

[2] 周永其,郭婷*,刘萍萍,许晓磊,顾震宇. 基于CMAQ模型的金华市冬季大气污染减排策略研究[J]. 区域治理, 2024, (4): 147-151.

[3] Yeshun Peng, Tingting Yan, Jianming Feng, Wamono Emma, Ting Gu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42- AND NO3- IN        PM10 IN JINHUA,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1, 9(4): 935-945.

[4] Chad Joseph Bartholomew, Na Li,Yuanyuan Li, Weishuai Dai, Deborah Nibagwire,  Ting Guo*.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treet dust for children in Jinhua,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 27(5): 5042-5055.

[5]Xie Tian, Yang Wen, Guo Ting*, Bai Zhipeng, Tang Jiayi.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organized Emiss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Chemical Industry--Taking Tianjin Chemical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J]. 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 2(4): 79-84.

[6] 张宁刘勇郭婷*, 宣晓冬基于技术挖掘方法的新兴技术预测及案例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1(2): 173-179.

[7] 谢添杨文郭婷*, 白志鹏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特征研究以天津化工企业为例[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0(3): 79-83. 

[8] 郭婷张宁刘勇宣晓冬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分析[J]. 科学咨询, 2017, (36): 41-43.

[9] 郭婷陈建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rcGIS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2): 255, 257.

[10]许海亚郭婷*, 谢添于海瀛白志鹏王长智金华市城区冬季环境空气中PM2.5来源解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9(2): 227-233.

[11]郭婷许海亚白志鹏耿春梅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研究进展[J]. 科技与创新, 2015, (16): 1-2,3.  

[12]曹媛媛郭婷*, 耿春梅杨文殷宝辉环境因素对气相甲苯光氧化反应机制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4): 653-659.

[13]梅敏花郭婷*, 王方园耿春梅宣晓冬许海亚等离子体技术净化室内空气的潜能及环境风险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 31(3): 280-282.

[14]郭婷曹媛媛耿春梅杨文殷宝辉白志鹏扩散过程对甲苯光催化降解的影响[C]. 20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8-8.

[15]曹媛媛郭婷*, 耿春梅于海瀛王方园许海亚室内空气污染新状况及污染控制技术[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S2): 229-231.

[16]郭婷方辉叶群峰王方园李小忠周小玲我国水环境中有机氯化物污染状况的调查[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8): 22-24.

[17]T. Guo, Z. Bai, C. Wu, T. Tan. Influence of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PCO) of Toluene by TiO2 Loaded on Activated Carbon Fibers: PCO Rate and Intermediates Accumulation [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8, 79(2): 171-178.

[18]Ting Guo, Zhipeng Bai, Can Wu, Tan Tan.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on activated carbon fibers coated TiO2 [J]. Front. Environ. Sci. Engin. China, 2008, 2(2): 224229.

[19]郭婷白志鹏吴灿朱坦环境相对湿度对TiO2/ACF-固光催化氧化甲苯的影响研究[J]. 催化学报, 2007, 28(12): 1089-1095.

[20]郭婷白志鹏吴灿朱坦环境温/湿条件对TiO2/ACF光催化净化甲苯的影响[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7, 20(5): 10-13.

[21]刘聪聪杨新亚宋睿郭婷于海瀛田福林金华市冬季大气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J]. 科学通报, 2017, (12): 1285-1291.

[22]叶群峰郭婷金华市萤石矿区水环境氟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11):170-173

[23]陆海全丁志威颜凯梅敏花郭婷钟依均谢云龙NTP技术净化器对室内颗粒物的净化效果[J]. 广州化工, 2015, (2): 100-102,156.

[24]王方园丁林贤叶群峰郭婷王爱军水处理技术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 科教文汇, 2012, (31): 29-31.

[25]叶群峰郭婷王方园周小玲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教学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6): 54.

[26]陈金花王方园丁林贤郭婷李文金华江小流域氨氮污染状况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 四川有色金属, 2011, (3): 65-69.  

[27]叶群峰李小忠郭婷王方园周小玲张群2,4-二氯酚活性炭的微波再生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0, 30(11): 52-55.

[28]王方园叶群峰郭婷刘哲. Fenton-UASB-A/O工艺处理医药化工中间体生产废水实例[J]. 给水排水, 2010, 36(4): 64-66. 


◆入选梯队及获奖情况

 2010.06,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2009.01,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术报告

1.  2024.10,30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中国合肥口头报告;

2.  2014.10, 20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中国北京口头报告;

3.  2007.10,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oor Air Quality, Ventilation &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 日本仙台市(Sendai, Japan), 口头报告;

4.  2007.06, The 9th REHVA World Congress Clima 2007, 芬兰赫尔辛基市(Helsinki, Finland), 口头报告;

5.  2007.05,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to Air Quality, 中国香港(Hongkong, China), 展板报告。

 

◆教学情况

2009-至今,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本科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2009-至今,环境物理污染控制,本科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2010-至今,环境法规与标准,本科生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010-至今,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生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013-至今,清洁生产与ISO14000,本科生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2008-至今,环境信息系统与技术,本科生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学生指导

1.    2013.05-2014.05,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第七期),金华市大气颗粒物PM2.5中碳元素的分析,马应川;

2.    2013.04-2014.04,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学生课题,浙师大室内甲醛含量的测定和防护研究,傅瑶;

3.    2012.05-2013.05,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第六期), 二氧化钛对空调滤网的高效抑菌效果的研究,廖吁慷;

4.    2012.05-2013.04,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第六期),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在法律依据缺失情况下展开的情况调查——以浙江省为样本,丁霄霄。


 


  • 教育经历Education Background
  •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 研究方向Research Focus
  • 社会兼职Social Affiliations
  • 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及策略研究
  • 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分析及来源解析
  • 大气颗粒物污染表征与控制

团队介绍Research Group

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结合地方减污降碳实际需求,聚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下设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 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2. 碳循环观测和评估;3.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4. 零排放新能源。
    中心致力于为全社会提供最优质的科技服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学科发展、服务市场需求。我们提供的服务包括:1. 地方政府环境和“双碳”目标达成专家服务;2. 环境监测仪器开发和集成;3. 放射性碳同位素测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