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忠

基本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主要任职 : 翻译系主任

其他任职 : 硕士生导师

性别 : 男

毕业院校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 : 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 : 在岗

所在单位 : 外国语学院

入职时间 : 2004年08月01日

学科 : 翻译

办公地点 :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

Email :

扫描关注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郑连忠博士 >> 教师博客

从英汉词汇差异角度谈新冠病毒的传染和感染

发布时间 : 2020-09-29   点击量 :

 

郑连忠 何昌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冠病毒之所以在全球各地区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该病毒具有高传染性。病原体(pathogen)由传染源通过一定途径侵入人体之后,病毒会在人体内部不断复制自身并扩散,继而感染更多的人,疫情就因此不断传播而蔓延开来。一时之间,“infectious”“contagious”“传染”“感染”等词汇在英汉语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中成为频繁出现的新闻热词。从这些英汉词汇切入,结合病毒传播特性加以辨析,可以增进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也能结合当下全球疫情让我们自己真切感受到英汉语相关词汇运用背后语文习惯和认知心理的异同。

 

探根索源:新冠病毒的变异和传染性

病毒在传染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更具危险性的变化,那就是病毒变异(virus mutation)。病毒变异后,其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病毒耐药性提高,传染性便会越来越强,这无异于增大了疫苗研发的难度。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核糖核酸)病毒,而RNA病毒的基因组就极易出现突变。据英国《太阳报》(The Sun)最近的报道(https://www.thesun.co.uk/news/12192383/new-covid-mutation-more-infectious-spreading-faster-original-china/),新冠病毒(COVID-19)在英国已经发生了变异。报道说,新冠病毒的新型突变在英国“集群爆发”,新冠病毒正在这种突变的助力下传播得更加迅速(The new mutation of Covid-19 is forming “cluster outbreaks” at a rapid pace in the UK and is helping outbreaks spread with ease)。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https://www.cnn.com/2020/07/02/health/coronavirus-mutation-spread-study/index.html)也指出,生物专家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发生变异后,传播速度变得更快,但并没有发现其致命性有所提高(Study confirms new version of coronavirus spreads faster, but doesn’t make people sicker)。”

医者仁心,虽然新冠病毒变异让传染变得更加迅速,但与此同时,各国的科学家和医生们都在加紧研发新冠疫苗,同病毒赛跑,为民众谋健康。疫苗研发是有效遏制变异的措施之一,为此各国之间必须加强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合作,集合最广大的力量,才可以尽快遏制病毒变异和蔓延。新冠疫苗的研制成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防范新冠病毒的变异并降低病死率。

 

精准选词:从词汇角度理解病毒的传播特性

从意义相近的词汇入手探明其中的细微差别,是非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毒传播过程和特性的一种切实简便的途径。在研读英汉语疫情新闻的过程中,更应注意“传染”“感染”“infectious”“contagious”等词汇的异同。

在一般汉语使用者看来,传染是指病菌或病毒从有病的生物体扩散开去使别的生物体患病,感染是指受到传染。而在英语中,infectiouscontagiouscommunicablecatching等词语都能表达“有传染性的”这层意思。这些词虽然含义相似,但在用法上却有着细微区别。

根据《韦氏新编同义词词典》(Webster’s New Dictionary of Synonyms),infectious多指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原生动物)通过有效的传染源,侵入体内进行繁殖而引起传染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生成毒素,对人体组织造成损害和破坏(a disease resulting from the invasion of and multiplication in the body by germs that produce toxins or destroy or injure tissues)。contagious是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碰到感染者接触过的物体或分泌物而引起传染病,尤指近距离接触而感染(more precisely designate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receiving living germs directly from a person afflicted with it or by contact with a secretion of his or some object he has touched)。通常说的“人传人”(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中的第一个“人”,指的就是“携带了病毒的人”,“人传人”的疾病也就是接触性传染病(contagion)。communicableinfectious类似,表示“可传染的”,但更多强调的是疾病的可传染性,而非传染方式(… is nearly equivalent to infectious, but it emphasizes the transmissibility of the disease rather than the method by which it is acquired)。catching一词则较多出现在口语中,属于日常交流的非正式用语,含义上与contagious接近,但更多是在暗示存在接触感染者的危险(a less formal term, is close in meaning to contagious, but it implies even more the dangers of contact)。

从英语学习角度看,根据以上《韦氏同义词词典》词条的解释,infectiouscommunicable可以算一组,contagiouscatching可以算另一组。根据《简明牛津英语词典》(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第11版,infectious的拉丁语词根facere是“放;做”的意思,而contagious的拉丁语词根tangere是“接触”的意思,常用词contact(接触)是其同根词。结合相应的前缀“in-”(进入)“con-”(共同),就大致能理解infectiouscontagious两词的基本差异了。

Bill Bryson200979-80)编写的词典Bryson’s Dictionary for Writers and Editors的相关词条说得更干脆,认为由接触而传播属于contagious,经由空气或水而传播可算infectious。这种看法虽然未必人人认同,但至少算是一种简明的区分方法。

近义词语的区分不仅有助于恰当选词,提升表达的准确性,还在更深的层面上促进我们对疫情的科学认知。John Kelly在题为“Contagious” vs. “Infectious”: The Difference Can Be Importantcontagiousinfectious的区别非同小可)的文章(https://www.dictionary.com/e/contagious-vs-infectious-the-difference-can-be-important/)中就指出,所有的contagious疾病都是infectious疾病,反之未必然,点明是contagious疾病而非infectious疾病,有助于增强号召人们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聚集的提醒效果,有助于引导并规范人们在疫情期间的日常行为,更好地避免感染和传染。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区分传染病的contagiousinfectious之别,能促进人们对传染病性质的正确认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语际差别:英汉词语比喻用法的异同

有趣的是,Bill Bryson同时指出,contagiousinfectious两个单词都可以比喻性地使用,如contagious laughter(富有感染力的笑声)、infectious enthusiasm(富有感染力的热情),此时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韦氏新编同义词词典》也指出infectiouscontagiouscatching三个词在比喻性用法中彼此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都是“快速传递到他人”(rapidly imparted to others)的意思,可以换用。

微笑可以有感染力(a/an infectious/contagious smile),恐惧也是会传染的(Fear is infectious/contagious.)。这种用例在新冠肺炎疫情新闻中数见不鲜。例如《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health/2020/06/03/kim-king-smith-dead-coronavirus/)写道:“We lost a great one… her smile was more infectious than the virus that took her out of here.(我们失去了一个很不错的朋友,她的微笑比夺走她性命的病毒更有感染力。)”《时代周刊》(Timehttps://time.com/5804722/coronavirus-fear-contagious/)报道说,“So often, we describe fear in terms of disease—we talk about fear spreading like a virus, racing through a crowd; we talk about being infected by fear. And it might be a cliché, but it turns out studies suggest it’s true: fear really is contagious.(很多时候我们会用疾病去描述恐惧——我们谈论恐惧会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我们谈论被恐惧感染。这可能是老生常谈,但相关研究表明这是事实:恐惧真的会传染。)”

反观汉语,“传染”“感染”两词在比喻性使用时,却是爱憎分明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传染”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病原体侵入机体,使机体产生病理反应,叫做传染:~源”,第二个义项是“比喻因接触而使情绪、感情、风气等受影响,发生类似变化:他的不安情绪迅速~给了在座的人”。而“感染”也有两个义项,分别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病变;受到传染:伤口~了|身体不好,容易~流行性感冒”和“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力|欢乐的气氛~了每一个人”。从《现代汉语词典》所给的两个义项及其例证可以看出,“传染”“感染”确实是近义词,但是当比喻性使用时,前者常常用于消极的情境,而后者往往带有积极向上的语义韵。

由上可以看出,英汉语传染感染相关词汇的本义和转义(即比喻性)用法情况各异,需要仔细甄别。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记者等群体在描述和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或报告中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别这些词语在专业用法和比喻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以便更好地引导人们了解和预防新冠肺炎的感染和传染。

 

解决之道:抑制传染并减少感染

英汉语中的传染、感染等相关词汇,都源于疾病传播,也都产生了比喻性的用法。能产生比喻性的用法,恰恰是因为传染病于人类社会之常见。比喻性用法中富含情感,但疫情防控首先是容不得感情用事的理性行为。从新冠病毒的传播特性看,抑制传染并减少感染无疑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指出,新冠病毒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各地有关部门统一要求疫情风险地区归来人员必须隔离14天,便是由此得出的,此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传染源的持续流动,从而降低病毒传染风险。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等行为是抑制新冠病毒传染传播的有效方式。核酸检测、遵医嘱配合治疗等等是减少感染者成为传染源的必要途径。抑制传染,才能更好地减少感染。只有针对病毒的传播特性进行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才能得到有效缓解并最终被消除。

据世界卫生组织实时统计数据(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截至北京时间9291157分,全球确诊病例超过3303万例,全球报告死亡病例超99万。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传染速度仍然没有减弱的迹象,感染人数与日俱增。幸运的是,在95日至9日于北京举办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https://new.qq.com/omn/20200907/20200907A0JZPX00.html),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承研的两款新冠灭活疫苗惊艳亮相,这两款新冠灭活疫苗均已进入最后的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可以预见,在各种新冠疫苗的帮助下,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的速度一定会有所减缓,新冠病毒传染和感染的现状会得到有效改观。

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当下,通过语言的辨析和使用来促进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认知,借助医学、管理学等科学的力量来维护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最终一定会把新冠病毒削株掘根,攻克病毒传染和感染这一疫情防控的难关。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综合认知能力视角下英语疫情新闻的研读与利用”(2020YQJY353)的阶段性成果)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