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忠

基本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副教授

主要任职 : 翻译系主任

其他任职 : 硕士生导师

性别 : 男

毕业院校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 : 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 : 在岗

所在单位 : 外国语学院

入职时间 : 2004年08月01日

学科 : 翻译

办公地点 :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

Email :

扫描关注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郑连忠博士 >> 教师博客

从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变化看科学命名和污名化

发布时间 : 2020-09-06   点击量 :


郑连忠 何昌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为扩大读者受众面,本着“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和常见学术论文两种样式发布,敬请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相应的样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样式=====


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变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也经历了数次变化。

在疫情初期,各国对此次新冠病毒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2020年1月12日对这一病毒暂拟的名称是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意为“在2019年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月8日,我国政府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决定在我国统一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是“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英文简称为“NCP”。

冠状病毒其实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等严重疾病。所以,不管是2019-nCoV还是NCP,其中都带有novel这个单词。使用novel而非new,正是因为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

2月1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应对全球性传染病的会议“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新冠肺炎正式定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国卫医函(2020)70号通知(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6ed7614bc35244cab117d5a03c2b4861.shtml)中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此后,COVID-19这一名称被广泛接受,沿用至今。


COVID-19命名的科学性

为什么COVID-19这个缩略名称能被各国广泛接受?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称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而是因为这个缩略的生成符合新词产生与传播的语言学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险。为提高宣传和研究的交流效率,所创造的名称需要既能描述特点又便于指称。名称中所涵盖的特点最好是本质性特征(essential features)或者说是定义性特征(defining features),可是新冠病毒在病理机制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并不容易为人们所认识。正由于对新冠病毒的深入认识具有相当难度,认识过程复杂甚至有所反复,新冠病毒才让人心生恐惧。为尽早给出名称以便交流,明智之举无疑是选择最容易识别的外观形状特征来命名新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一词正是从病毒形状角度给出的。该词由corona(冠状)和virus(病毒)两部分组成。其中,corona来源于拉丁语,拼写和读音上仍依稀可见与当代英语单词crown(王冠、皇冠)的相似度,原指“王冠或花环(a crown, a garland)”,现指“冠状物以及日冕(一种自然现象,日全食时可看到的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冠状病毒是圆形的,周围环绕着一圈突刺蛋白,像一顶王冠或者太阳的稀疏日冕。在国内,冠状病毒以前也叫做“日冕病毒”。也许是由于人们对日冕不熟悉,而“冠状”更容易让人理解,“冠状”的译法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从最初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到最终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显微镜下识别出病毒形状并在名称里用“冠状”加以描述,这已然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创造的名称还需要便于指称,在读音上便于上口。而这正是世界卫生组织两次命名过程中孜孜以求的。据麻省理工学院医学相关网页报道(https://medical.mit.edu/COVID-19/feb2020-updates),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推特上说,他们一直在寻求一个便于发音(pronounceable)的病毒名称。缩略简写是为了浓缩信息,便于发音,这于英汉语都是如此。在汉语中,“新冠”这一个崭新的双音词简缩自“新型”和“冠状”,各取这两个词语的第一个字而成。COVID-19这一英语缩略词中的CO和VI则分别截取自coronavirus单词中corona和virus两部分的头部。而D来自disease这一单词的首字母。可以猜想,这个D多半是出于发音方便的考虑而加上的;甚至可以说,名称里带上disease这个范畴词,多多少少也是兼顾了能否缩略成词这个因素。VI后面跟上D,就成了闭音节,此时I的发音比开音节更加方便。CO与VI以及D三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acronym(缩略词),在发音上与普通单词类似,一般按音节发音。上文提到的NCP之所以没有流行开来,其关键倒不是因为NCP的给出者并非国际卫生组织,而是因为NCP是一个initialism(首字母缩拼词),只能按字母顺序读出。从便于发音的角度看,acronym明显优于initialism,所以COVID-19淘汰NCP而最终胜出,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原先的novel(新型)这一信息被舍弃了,这是因为新型与否在后续的“-19”中或多或少体现了。在COVID后面加上“-19”,增强了COVID的可别度,专指2019年发现的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2019被简缩为19,19前面的连字符仅用于书面,不必读出。如此一来,19只要读成nineteen就可以了,COVID-19整体读音也因此更加简洁了。

总之,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新名称“COVID-19”包含了冠状病毒、出现年份等要素,而且容易拼读,符合科学命名的原则和词语缩略的语言学规律,所以很快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


污名化与合作抗疫

在同一条官方推特中,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在寻找新名称的过程中,他们努力避免与地名、动物名称、个人或族类名称关联起来(did not refer to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 animal,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people),以增加疾病命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然而,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不时使用“中国/武汉病毒”(the China/Chinese/Wuhan virus)和“中国/武汉肺炎”(the China/Wuhan pneumonia)等辱华名称,其甩锅中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他们置世界卫生组织的命名建议于不顾,也不愿承认病毒首次发现地不等于病毒来源地这一简单的科学事实,不努力联合各国共同抗疫,却竭尽全力借新冠肺炎疾病名称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肆意污名化(stigma,stigmatization)。

命名即认识,COVID-19的命名体现了科学认识,而the China/Chinese/Wuhan virus的命名则完全是污名化的政治行为。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2月13日,有识之士Joshua Cohen就在福布斯网站专栏(https://www.forbes.com/sites/joshuacohen/2020/02/13/covid-19-why-names-of-new-infectious-diseases-matter/)中发表“COVID-19:为何新传染病的命名至关重要”(COVID-19: Why Names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Matter)一文,力陈科学命名和避免污名化的重要性。4月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在官网(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009-0)发布社论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立刻停止新冠病毒污名化),承认曾将新冠病毒与中国、武汉相联系的做法是错误的,愿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 had erroneously been associating the virus with Wuhan and with China in their news coverage— including Nature. That we did so was an error on our part, for which we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apologize.)。可是,以特朗普总统为首的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politicization),威胁暂停向世界卫生组织缴纳会费,将总统选举置于疫情防控之上,这无疑给全球抗疫形势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上世纪冷战时期,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最终成功消灭了天花病毒。这一次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在人类生命健康的层面上更是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样必须联合起来,在疫情认知上坚守科学立场,在抗疫行动上坚持团结合作,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得以战胜新冠病毒。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综合认知能力视角下英语疫情新闻的研读与利用”(2020YQJY353)的阶段性成果)



=====常见学术论文样式=====


从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变化看科学命名和污名化

 

郑连忠 何昌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几经变化,最终确定为COVID-19,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接受。新冠肺炎英文名称的变化过程体现了疾病命名的科学性,其背后有着丰富的语言学理据。美国少数政客将疾病与地名联系起来,违背了医学术语命名的科学性原则,此类污名化行为应予辨明并且摒弃。

关键词:新冠肺炎;英文名称;科学命名;污名化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综合认知能力视角下英语疫情新闻的研读与利用”(2020YQJY353

 

 

一、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变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冠肺炎的英文名称也经历了数次变化。

在疫情初期,各国对此次新冠病毒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2020112日对这一病毒暂拟的名称是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意为“在2019年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8日,我国政府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决定在我国统一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是“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英文简称为“NCP”。

冠状病毒其实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等严重疾病。所以,不管是2019-nCoV还是NCP,其中都带有novel这个单词。使用novel而非new,正是因为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毒株。

21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应对全球性传染病的会议“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新冠肺炎正式定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2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国卫医函(202070号通知中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1]。此后,COVID-19这一名称被广泛接受,沿用至今。

 

二、COVID-19命名的科学性

为什么COVID-19这个缩略名称能被各国广泛接受?这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称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而是因为这个缩略的生成符合新词产生与传播的语言学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险。为提高宣传和研究的交流效率,所创造的名称需要既能描述特点又便于指称。名称中所涵盖的特点最好是本质性特征(essential features)或者说是定义性特征(defining features),可是新冠病毒在病理机制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并不容易为人们所认识。正由于对新冠病毒的深入认识具有相当难度,认识过程复杂甚至有所反复,新冠病毒才让人心生恐惧。为尽早给出名称以便交流,明智之举无疑是选择最容易识别的外观形状特征来命名新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一词正是从病毒形状角度给出的。该词由corona(冠状)和virus(病毒)两部分组成。其中,corona来源于拉丁语,拼写和读音上仍依稀可见与当代英语单词crown(王冠、皇冠)的相似度,原指“王冠或花环(a crown, a garland)”,现指“冠状物以及日冕(一种自然现象,日全食时可看到的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冠状病毒是圆形的,周围环绕着一圈突刺蛋白,像一顶王冠或者太阳的稀疏日冕。在国内,冠状病毒以前也叫做“日冕病毒”。也许是由于人们对日冕不熟悉,而“冠状”更容易让人理解,“冠状”的译法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从最初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到最终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显微镜下识别出病毒形状并在名称里用“冠状”加以描述,这已然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创造的名称还需要便于指称,在读音上便于上口。而这正是世界卫生组织两次命名过程中孜孜以求的。据麻省理工学院医学相关网页报道[2],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推特上说,他们一直在寻求一个便于发音(pronounceable)的病毒名称。缩略简写是为了浓缩信息,便于发音,这于英汉语都是如此。在汉语中,“新冠”这一个崭新的双音词简缩自“新型”和“冠状”,各取这两个词语的第一个字而成。COVID-19这一英语缩略词中的COVI则分别截取自coronavirus单词中coronavirus两部分的头部。而D来自disease这一单词的首字母。可以猜想,这个D多半是出于发音方便的考虑而加上的;甚至可以说,名称里带上disease这个范畴词,多多少少也是兼顾了能否缩略成词这个因素。VI后面跟上D,就成了闭音节,此时I的发音比开音节更加方便。COVI以及D三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acronym(缩略词),在发音上与普通单词类似,一般按音节发音。上文提到的NCP之所以没有流行开来,其关键倒不是因为NCP的给出者并非国际卫生组织,而是因为NCP是一个initialism(首字母缩拼词),只能按字母顺序读出。从便于发音的角度看,acronym明显优于initialism,所以COVID-19淘汰NCP而最终胜出,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与原先的名称相对照,novel(新型)这一信息被舍弃了,这是因为新型与否或多或少体现在后续的“-19”中了。在COVID后面加上“-19”,增强了COVID的可别度,专指2019年发现的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2019被简缩为1919前面的连字符仅用于书面,不必读出。如此一来,19只要读成nineteen就可以了,COVID-19整体读音也因此更加简洁了。

总之,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新名称“COVID-19”包含了冠状病毒、出现年份等要素,而且容易拼读,符合科学命名的原则和词语缩略的语言学规律,所以很快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

 

三、污名化与合作抗疫

早在20155月,世界卫生组织就已指出,最新疾病的命名要包括病毒的基本信息,同时还要避免出现有破坏性和指向性的信息,尽量减少疾病名称对于贸易、旅游、动物以及任何文化、社群、国家、种族、宗教等不必要的负面影响(with the aim to minimize unnecessary negative impact of disease names on trade, travel, tourism or animal welfare, and avoid causing offence to any cultural, social, national, regional, professional or ethnic groups.),以增加疾病命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3]。然而,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不时使用“中国/武汉病毒”(the China/Chinese/Wuhan virus)和“中国/武汉肺炎”(the China/Wuhan pneumonia)等辱华名称,其甩锅中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他们置世界卫生组织的命名建议于不顾,也不愿承认病毒首次发现地不等于病毒来源地这一简单的科学事实,不努力联合各国共同抗疫,却竭尽全力借新冠肺炎疾病名称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肆意污名化(stigmastigmatization)。

命名即认识,COVID-19的命名体现了科学认识,而the China/Chinese/Wuhan virus的命名则完全是污名化的政治行为。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213日,有识之士Joshua Cohen就在福布斯网站专栏中发表“COVID-19:为何新传染病的命名至关重要”(COVID-19: Why Names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Matter)一文,力陈科学命名和避免污名化的重要性[4]47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在官网发布社论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立刻停止新冠病毒污名化),承认曾将新冠病毒与中国、武汉相联系的做法是错误的,愿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 had erroneously been associating the virus with Wuhan and with China in their news coverageincluding Nature. That we did so was an error on our part, for which we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apologize[5]。可是,以特朗普总统为首的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politicization),威胁暂停向世界卫生组织缴纳会费,将总统选举置于疫情防控之上,这无疑给全球抗疫形势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上世纪冷战时期,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最终成功消灭了天花病毒。这一次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在人类生命健康的层面上更是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样必须联合起来,在疫情认知上坚守科学立场,在抗疫行动上坚持团结合作,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得以战胜新冠病毒。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EB/OL]. (2020-02-22).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6ed7614bc35244cab117d5a03c2b4861.shtml.

[2] MIT Medical. COVID-19 updates [EB/OL]. (2020-02-28). https://medical.mit.edu/COVID-19/feb2020-updates.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est practices for the naming of new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 [EB/OL].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163636.

[4] Joshua Cohen.COVID-19: Why Names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Matter [EB/OL]. (2020-02-13). https://www.forbes.com/sites/joshuacohen/2020/02/13/covid-19-why-names-of-new-infectious-diseases-matter.

[5] Nature. 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 [J/OL]. (2020-04-0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009-0.


推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