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睡觉、阅读
性格:不好
特长:可以忽略
自我评价:
我的本科学历是基于高考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硕士学历是一种幸运,博士学历是一种宿命。
(这里仅仅因为我作为学生的经历跌宕起伏,不代表本人有宗教信仰,本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有关硕士生招生的来信来访注意事项:
本人距离退休只有20余年,理想状态是每两三年甚至更久指导一名学生。因为我研究的乐趣是一个人的,遇到的学生不能产生共鸣则需要我适应最低的毕业要求,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折磨。鉴于能力有限,学校有许多优秀的导师比我更会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就业,也更适合学生去选择。
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学硕和成为中小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能、学习经历没有直接关系,建议有想要从事教师行业的人不要因为学硕容易考取或者调剂,否则毕业仍然很难找到想要的工作,乃至遇到更多而且更年轻的竞争对手。
任何选择文科(也包括教育学)的研究生,不适合因为易于录取而报考。无论哪一个学科所需要的研究生都应该是有一定的才学智力、批判能力,具备专心致志、追求卓越的思维,而考研不仅要符合考生需求,也要考虑到专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有志于考研,不是迷恋硕士、博士相伴的社会关注,更应该源于对某个专业中更具体领域的兴趣。
对于高考、考研分数不满意是值得尊重的学习动力,但是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要依靠一定的才智、努力,任何学校的学习经历都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未来是一片坦途。
特别注意:出于教师的角度,不建议考生咨询调剂信息。一则在学校未公布信息前,就说明调剂的流程属于保密阶段;二则,面试结果不能由一位老师透露,否则有违教育公平。另,模板化、语言贫乏、学术基础薄弱的个人简介只会给面试老师留下负面印象,而且还会成为老师之间的梗。如未录取,请尽量不要联系。网上某些被录取的学生,并不见得是因为简介写的好,可能是因为报名人数少才录取的,不要参考别人的套路。
本科哪怕感兴趣的相关课程、近期感兴趣的教育类问题、个人阅读过的教育学著作、某本非纯粹教育学方面著作中能够引发出的教育思考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人交流自己教育主张的来源。但是从部分考研学生的自荐来看,都让我感到只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浪费宝贵的电力资源。从阅读经验、现实反思、自我表达等方面,先考虑自己是否能够开展自主的研究,再考虑是否适合做三年的研究生,至少有所收获,不至于毕业让别人怀疑个人能力与学校培养水平。
我考博时的作息是早上6点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10点,读博时的作息是早上8点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10点,因为这是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在导师的引导与自由的学习中才有难得的点滴思考。读研的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但应该以明确的自我规划积极应答未来的人生挑战,而不仅为获得两纸证书。
相关成果(相对满意):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第一期发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学》全文转载);
从国家立场到弱势关怀:高考公平的话语变迁,《现代大学教育》2022年第二期发表。